洪樂風
2016年12月30日09:28 來源:京華時報
縱然我們以良善之心揣度這次烏龍行為“純屬意外”,也不妨以最壞的打算估量事端,把“防火牆”建得更堅固、更結實。
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一直是市場高度關注的金融議題。日前發生的一幕“人民幣匯率破7”的烏龍事件,更是引發了市場的情緒波動。多家媒體援引彭博社數據稱:“在岸人民幣兌美元突破7整數位心理關口。”對此,中國人民銀行連夜辟謠,彭博社也發布聲明承認數據存在瑕疵。盡管如此,事情的真相、原委還有待進一步調查核實,無論如何這都再一次呼喚金融監管加快補位。
類似的“報價烏龍”我們已多次見識,股市、匯市、期貨市場都曾有過技術上的誤操作。每次“烏龍”都干擾了正常的交易秩序,甚至造成投資者巨大的財產損失,以及難以彌補的心理傷害。對此,有關方面進行了相應的查處與懲戒,但收效並不明顯。以至於總有人懷疑誤操作的技術背后,會不會有故意操縱市場的“金融大鱷”?顯然,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關切,隻有監管部門有權給出明晰答案。
金融資本的貪婪、任性,早在馬克思的筆下便有精彩論述:“用剝削他人勞動的辦法來發財致富——發展成為最純粹最巨大的賭博欺詐制度。”因此,依法嚴格規范金融活動參與者,包括相關的財經媒體與所謂的“消息靈通人士”,乃是任何市場經濟的共有要旨。這方面,前有車后有轍,我們也出台了不少監管法規,還嚴肅查處數位變賣統計數據的“內鬼”。
但是,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被監管對象的靈敏度往往更高,作弊的手法也越來越狡黠。縱然我們以良善之心揣度這次烏龍行為“純屬意外”,也不妨以最壞的打算估量事端,把“防火牆”建得更堅固、更結實。畢竟,在天價回報率的支持下,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