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走進千家萬戶 賦能千行百業

——第四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觀察

本報記者 顏 珂 孫 超

2025年09月27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產業規模達5758億元,在重點行業領域應用規模近5000萬台套,消費領域應用保有量突破20億台套……9月24日至25日,第四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上,一組組數據折射北斗規模應用的蓬勃發展。記者走進峰會,感受北斗融入大眾生活、賦能千行百業的發展律動。

  融入大眾生活,北斗在身邊

  乘坐由北斗系統導航的哈啰無人駕駛汽車抵達北斗峰會現場,各類示范應用場景令人目不暇接。從陸海空天到衣食住行,北斗在天邊也在身邊。

  峰會集中發布了33項具有行業領先水平的北斗新產品、新技術與新應用,全面呈現我國北斗系統在核心科技突破與規模化落地方面的最新成果。

  在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展台,一台名為“青龍”的人形機器人可以精准完成收快遞、園區導覽等工作。這背后的關鍵,是機器人背上的“時空算力背包”。“背包內置北斗衛星天線、高精度板卡等硬件,接入北斗時空智能服務和‘北斗+具身智能巡檢平台’,實現了對機器人動態厘米級定位與多模型協同決策的支持。”千尋位置市場經理潘蓓蓓介紹。

  近期降雨增多,湘江河道是否有安全隱患?湖南株洲市公安局民警林得成輕點屏幕,一架搭載北斗系統的巡河無人機從沿江智能機巢自動起飛。“現在的無人機不僅會記錄情況,還學會了分析研判。”林得成介紹,系統進行深度學習后,可將預警信息實時推送至水利、海事等相關部門。

  “株洲已規劃140多個北斗應用場景,全力建設北斗全域全景應用示范城市。”株洲市工信局副局長雷學文說。

  北斗的精准定位能力也延伸到了地下空間。在湖南長沙市,地下燃氣管網、燃氣調壓站及燃氣表有了厘米級精度的“北斗網格碼”數字身份。長沙市燃氣實業有限公司技術信息部部長劉斌介紹,企業依托北斗構建網格智能中樞,可動態分析管網腐蝕趨勢、模擬燃氣泄漏路徑,提高了安全水平。

  北斗峰會期間發布的《北斗產業發展藍皮書(2025年)》顯示,北斗技術正快速融入大眾生活,在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共享出行等消費類終端中的滲透率已超過70%。

  融合先進技術,北斗賦能產業

  湖南省首條“無人機醫聯體專線”自去年底開通以來已實現常態化運行﹔今年5月,SA750U大型無人運輸機成功完成多件貨物連續自主傘降空投測試……從醫療急救到農業監測,從工業制造到低空經濟,北斗系統與各行各業“雙向奔赴”,賦能實體經濟。北斗峰會披露的數據顯示,當前,國內主要行業北斗應用滲透率超過85%。

  中國時空信息集團董事長張弩認為,面對人工智能、低空經濟、自動駕駛等新引擎、新賽道、新場景,北斗應用有望迎來新一輪爆發式增長。

  湖南盛鼎集團的數字農業平台上,長沙市長沙縣范圍內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長勢情況一目了然。“如今將北斗定位與遙感技術結合在一起,系統可自動識別作物類型、監測種植面積,助力精准管控。”盛鼎集團總裁李修慶說。

  湖南澳德信息科技的生產車間裡,技術人員正在檢測一批將用於高鐵列車的多頻段組合天線。企業技術中心研發主任羅也榮介紹,應用“北斗+5G”融合定位技術,這些天線是列車上永不離線的“安全員”,“目前全國超過一半的高鐵列車搭載我們的產品。”

  在株洲,中國電信打造的“北斗+5G+低空+車路雲協同”示范區已初見雛形。中國電信北斗技術創新中心副總經理張濤說,“北斗不再只是定位工具,更逐步成為工業系統的‘智能中樞’。”

  與會專家和業界人士認為,推動北斗與先進技術融合應用,支撐新興產業發展,將成為發展的重要助推器。湖南正加力推動北斗與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深度融合,廣泛進入重點行業,推進北斗規模應用積厚成勢。

  不斷自主創新,北斗持續突破

  “從早期北斗一號的雙星區域試驗,到如今北斗信號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定位精度從十米級躍升至亞米級,時間同步能力進入納秒時代。”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校長李建成在北斗峰會主旨演講中,提到了一組令人振奮的對比。

  北斗如何繼續走穩自主創新之路?新型研發機構和新型培養模式正交出答卷。

  近年來,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坐高鐵進隧道,依然有導航信號相隨﹔開車進入地下車庫,導航不僅精准引導至空車位,還能幫用戶“記住”停車位置。在長沙北斗產業安全技術研究院,可以一窺這一應用背后的底層技術。

  “我們的導航增強產品已完成有關的室內外高精度定位測試。即使在衛星信號被遮蔽的地下停車場或多層立交區域,系統仍能保持車輛定位精度優於15厘米。”研究院院長胡斌介紹。這一技術還能為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裝備加上一道“安全鎖”。

  長沙北斗產業安全技術研究院是2016年成立的新型研發機構。胡斌說,“我們選擇聚焦‘北斗安全’這一細分賽道,既能承擔重點研發項目,也積極參與市場化競爭,走自我造血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湖南持續強化北斗領域平台建設與科研投入,累計建成19個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台,新設4個院士工作站,布局實施15項省級重大技術攻關項目,在多個方向取得重大突破。

  北斗峰會期間,全國首個北斗實驗室聯盟在株洲成立。聯盟採用“1+6+N”組織模式:總部設於長沙,6個基地分設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聯動N個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

  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是培養北斗領域人才的突出特色。湖南信息學院校長張福利介紹,學院探索北斗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成立北斗產業學院,構建“專業群—方向鏈—工作室—特色班”培養體系。

  “北斗系統的功能是世界上同類衛星中最多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劉經南在北斗峰會接受採訪時說,面向未來,北斗系統要與新興技術互相賦能,推動與其他領域的交叉創新,不斷推進軟件和平台的創新研發。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7日 04 版)

(責編:王瀟瀟、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