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后軍民戰勝嚴重困難,開展大生產運動
2025年08月13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戰士們制造武器。 |
![]() |
戰士們開荒造田。 |
![]() |
7月29日,游客在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內參觀。 |
1941年前后,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對敵斗爭越來越尖銳,形勢越來越嚴峻,日軍在軍事上反復“掃蕩”並實行“三光”政策,大肆燒殺搶掠,以毀滅抗日根據地的生存條件。
除軍事進攻外,日軍出於持久圍困的目的,實行堡壘政策,到處筑路、修建據點,使各抗日根據地處於被包圍、分割的境地,以致抗日根據地工農業生產遭到極大困難。
面對嚴峻形勢,中共中央再次強調必須走生產自救的道路。陝甘寧邊區黨政機關、部隊、學校和群眾響應號召,首先開展起大規模的生產運動。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親自動手、種菜紡紗,極大地鼓舞了邊區軍民的生產熱情。
八路軍120師第359旅在旅長王震率領下,開赴荒無人煙的南泥灣,實行屯田政策,很快成為大生產運動的一面旗幟。經過幾年艱苦奮斗,南泥灣的面貌發生深刻變化,成為“到處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的好江南”。
隨即,華北、華中各抗日根據地相繼開展起轟轟烈烈的生產運動。許多部隊糧食、經費達到自給,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目標。
抗日根據地開展經濟建設和大生產運動,農業和工商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為鞏固根據地人民抗日政權,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本報記者徐雷鵬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3日 10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