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08日12:32 來源:解放日報
上海社區干部中,女性佔了大半壁江山。疫情發生以來,40多天裡,她們堅守一線,為上海這座城市筑起一道嚴防嚴控的“銅牆鐵壁”。今天是“三八”婦女節,也是周日,對她們來說,在特殊時期,正常的休息尚不能保証,過節更是奢侈。
但是,特殊的日子總要留下點什麼。記者把一幀幀片段、一個個身影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睹上海社區“女漢子”的俠骨柔情——
2020年1月23日
凌晨1點,奉賢區南橋鎮陽光一居的居民區書記張群英還沒有合眼。幾個小時前,她接到疾控中心通知,小區裡一武漢回滬大學生確診了。
而此時,消息靈通的居民已經將事情傳得沸沸揚揚。小區業主群裡,有人情緒激動,質問居委會有沒有什麼措施。有人驚慌失措,恨不得連夜打包行李離開社區。也有人不知從什麼地方打聽來了小道消息,將所謂確診人家的門牌號也曝光了出來。
做了這麼多年居委干部,張群英還從沒見居民們這般“熱鬧”,她有些無所適從。而最令她猶疑的是,究竟該不該告訴居民真相,會不會制造恐慌?輾轉反側中,她做了一個決定,向所有居民公開確診信息。應對復雜輿論,沒有比坦誠更好的方法了。
一整天,張群英足足接了有100多通電話。每個打來電話詢問的居民,她都明確告知:“是的,咱們小區有一例確診了,但不要害怕,也盡量不要出門。以后每天我都會向你們報告小區的最新情況。”她還囑咐物業公司,在小區的各個角落進行消毒,“讓居民看到我們在做什麼,能夠安下心來。”
2020年1月26日
午餐過后,90后女孩袁佳怡一家人圍坐在飯桌前,開始分頭打電話,道歉的聲音此起彼伏:“實在不好意思,女兒婚禮臨時取消了……”“非常抱歉,疫情過了再請你們聚聚……”“我是居委干部,要起帶頭作用……”
原定4天后,奉賢金海街道龍潭居委干部袁佳怡,要和丈夫步入婚姻殿堂。他們請了400多號親朋好友,為酒席和婚禮,已經預付了5萬多元。電話裡,她一邊拒絕朋友們要前來祝福的想法,一面摩挲著婚紗,惋惜自己為這場婚禮付出的,長達半年的精心准備。
傍晚,處理完取消婚禮后續事宜,袁佳怡來到居委會,向主任提出銷假申請。接下來,她要負擔起社區隔離戶的樓內消毒、物資採買和垃圾傾倒等工作。二話不說,准新娘拿起一瓶消毒液,就朝小區樓門走去。
2020年1月27日
早上8:30,剛到居委辦公室,張英就接到居民打來的電話。“書記,我們家隔壁的湖北鄰居昨晚剛回來,你們知道嗎?”
張英是長寧區錦屏居民區黨總支副書記,放下電話,她馬上翻開居民登記表打電話給這戶湖北居民的房東。然而,電話那頭始終無人接聽。
“小姚,咱們上門去看看,記得手套口罩都戴好。”張英叫上了當天值班的姚一鳴,兩人從盒子裡抽出兩副一次性塑料手套——沒錯,就是平時吃小龍蝦用的那種,簡單“裝備”好了,兩人去居民家。
“有人嗎,我們是居委會的,請開一下門。”聽得出屋內有動靜,卻遲遲無人開門。半小時后,派出所民警來了,居民終於開了門,看到這“陣勢”,有些慌神。
張英說:“你們不要緊張,我們是居委會和派出所的,你們剛從湖北回來,要跟居委會說一聲,然后在家觀察14天,這期間不要出門,有什麼要採買、代辦的,告訴我們居委會就行……”
站在門內的居民有些不好意思,在承諾書上簽了名。
2020年1月29日
下午三點多,正在社區裡忙碌的閔行古龍一村居民區書記徐華身邊,突然傳出了哭聲。原來,她丈夫羅醫生馬上要出發去江西戰“疫”,女兒舍不得父親離開,抱著母親哭起來。
雖然每天在小區工作時間超過18小時,持續疲勞作戰,但徐華說起這個特殊的春節,卻流露出羞澀和甜蜜:“我愛人和女兒一直陪著我,我們一家三口都在社區裡忙碌,為疫情防控出力。”
徐華的丈夫羅金紅,是上海東方醫院的醫生,去年12月援醫到江西革命老區,大年夜才剛剛回滬。羅醫生並沒有在家休息,而是陪同妻子當起了社區志願者,現場指導居民如何正確佩戴口罩、如何正確消毒等。小學二年級的女兒,陪著父母一起在小區向居民發放告知書。
一家人還沒來得及坐下來好好吃頓飯,羅醫生就接到了回江西防控疫情的緊急通知,直到下午三點半出發前,他還陪著徐華一起在社區裡奔忙。
當天,丈夫到達江西后,給徐華發了一條報平安的微信,但她一直沒空好好回復微信。
2020年1月30日
有著4萬居民的上海康城,是上海人口規模最大的一個居民區。
下午,康城管理社區黨委專職副書記,與小區裡的4個居委會書記、業委會主任、物業公司經理又坐到了一起,介紹各片區的防疫情況。
一坐下來,康城四居委書記、主任一肩挑的翁培芬就自豪地介紹說,自己戴的口罩與別人有點不一樣:“現在口罩太缺了。你們看,我外面的這個黑色口罩,可以一直不換,裡面的白色口罩,可以每天洗洗吹干再使用……”
她介紹社區情況,四居委共排摸出了10戶從湖北回來或途經湖北的居民,共有25人,都要求實行14天居家隔離,每天由居委會干部幫助送菜送物資等,目前情況總體穩定﹔通過業主微信群征集,有居民送來了家裡的額溫槍,四居委的門崗率先解決了缺額溫槍的問題。
她還說了一件煩心事。一位90歲阿婆到居委會哭訴,說是晚輩跟她吵架,把她趕了出來。翁培芬趕緊上門,批評阿婆的女婿:“現在外面這麼不安全,你怎麼忍心讓老人出去,萬一生病了怎麼辦……”好不容易,對方認錯,把老人接了回去。
唉,已經忙得不可開交,還有雜七雜八的事情冒出來。
2020年2月1日
中午11點,提著10份盒飯,顧村小伙王振琦出現在保利葉都第一居委會。他對居民區書記譚英說:“聽說你們中午總吃泡面,以后我們當志願者,給你們加餐!”盒飯打開,紅燒獅子頭、糖醋排骨、百葉包、花菜肉片、菠菜、青椒土豆絲……
王振琦是上海機器人產業園的一位項目經理,聽說這段日子居委特別忙,他和一些開餐館的朋友就萌生了“投喂”的想法。通過微信發出號召,沒想到呼應者眾多,前后有六七家餐館負責人主動入群請纓加入。於是,每天由餐館制作盒飯,他和幾個朋友兼職做外賣小哥。
食材都是當天新鮮採購,菜品也是精心調配。此前,譚英等人已吃了一個多星期泡面餅干,笑言:“人都快成泡面了。”譚英感動之余,很想知道好心人是“何方神聖”。誰知他們隻說網名:男爵、開心就好、小陸、萍萍、澤衡、王婆、最愛泡泡……
2020年2月2日
這天是全市口罩預約登記第一天。
上午9:30,在上海陽城小區裡,居委會一樓大廳裡,雖然現場拉起了排隊分隔線,但前來登記預約的居民隻有個位數,並沒有出現排隊現象。
“我們提前告訴居民最好錯峰登記,但還是擔心第一天現場人太多,為此做了許多准備,還特地調了3位保安前來增援……沒想到,情況比想象好得多。”年輕的居委會主任王歡玎一直站在入口處,觀察、指導著現場的每個細節。
回到辦公室,她拿出了一瓶二鍋頭和棉球開始了“手工制作”。“最近,我們都買不到酒精,隻好自費買了二鍋頭白酒回來,自行制作酒精棉用來消毒,不管有沒有用,也算是一種心理安慰吧?”
她笑著告訴記者,由於防護物資不足,老書記一直叮囑“少用一點,節約一點”,所以大家都變得極度“摳門”起來。她伸出手,給記者看她戴著的手套,“一次性雨披、手套,我們都舍不得扔,一天下來消消毒還要再用”。
2020年2月5日
一早,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談家橋路155弄的一個弄堂口,圍著幾個黨員居民,七手八腳在弄堂口順起了兩塊床板,沒地方下釘子,就用鐵絲綁,在水管上、窗戶柵欄上扎扎緊。不一會,弄堂口立起了一道“大門”。“當心手哦!”“辛苦了!”談家橋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崔萍,一邊幫忙扶著門板,一邊囑咐黨員居民。
談家橋路155弄和157弄,均是建於上世紀50年代末的二級舊裡,小區有11個弄堂口,條條弄堂通馬路。疫情來了,怎麼實行封閉式管理?
崔萍心裡急啊!她在巡查時候,看到居民擱置在屋外的床板,一下有了主意:用床板把大部分弄堂口封起來。
書記一呼百應。居民們紛紛將家裡閑置的大大小小床板送到了居委會,經營搬運公司的一對外來務工兄妹緊急從倉庫調運了10多塊床板,無償支援社區。僅用了兩天,就收集到20多塊床板。崔萍又征集到20多人的居民“黨員突擊隊”,大家合力用床板在弄堂筑起了臨時封閉閘門。
“我們的居民都太給力了,如果我們不努力為居民服務,感覺都對不起他們。”崔萍感慨。
2020年2月7日
這天是上海企業集中復工前最后一個周末,徐匯區天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郁艷婷比前些日子更忙碌了。
“小劉,找把傘過來,放在門口,注意不要擋住告示牌。”
“這樣打印不行,字太小了,每張紙上打印一個字吧。”
隔著口罩猛做了兩個深呼吸,郁艷婷幫著物業把一張張長桌搬到小區門口。
幾分鐘后,先天缺少正規大門“護體”的小區4號門,有了一個人車分明的進出隔斷,甚至還分隔出了快遞員和外賣小哥的臨時停靠點。這些都是郁艷婷前一晚在草稿紙上寫寫畫畫,想出來的“最優解”。
有那麼一瞬間,郁艷婷想到了12年前的那個初夏,尚在中國海軍陸戰隊服役的她,在四川綿陽度過了整整兩個月時光——救傷員,抬擔架,為災民搭建過渡房,參與災后疫情防控。
對郁艷婷來說,這次抗擊疫情不像之前那次一樣轟轟烈烈,更像是一次漫長的深呼吸——屏住一口氣,讓疫情盡快過去,讓老百姓重回往日平淡而珍貴的生活。
2020年2月8日
下午2時17分,靜安區嘉利明珠城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黃蓓點開了“上海發布”,一條公布確診病例活動區域與場所的信息中,赫然寫著“靜安區:嘉利明珠城”,黃蓓的心一沉。
幾分鐘之后,小區31個居民微信群幾乎同時“炸開了鍋”。業主都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