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中國探索

2019年11月19日10:2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中國探索

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以萍水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示范項目為重點,打造秀美人居環境。圖為治理完成的“湖光山色”濕地公園。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必須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進行,科學謀劃、精心組織,遠近結合、整體推進。回顧歷史,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根據不斷變化的時空環境,與時俱進地探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問題並取得重大成果,實現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實踐証明,不斷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有力支撐。

1、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宏大背景之下,可以看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現代化是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重要話題,是一個國家在歷史變遷過程中所經歷和展現出來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的重大變革。世界上並不存在一模一樣的現代化模式,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表明,隻有把現代化的一般理論與本國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契合自身需求、體現自身特點的現代化道路。

作為后發國家,中國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人民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著力恢復國民經濟並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為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黨的八大將黨在當時的重要任務確定為:使中國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逐漸認識到,中國所追求的現代化不僅是要在20世紀末“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而且還包括經濟、政治、法治、社會、教育和人的現代化等諸多方面。隨后,黨的十五大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到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七大又在此基礎上提出,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聚焦現代化,強調要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概念,強調“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這些都說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探索中,我們黨始終在豐富拓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逐漸認識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要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從各個領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探索

歷史和實踐証明,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的,具有獨特優勢。這源於我們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從推進政黨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等方面作出了堅持不懈的實踐探索。

主動推進政黨治理。考察眾多現代國家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政黨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組織力量,並在其間扮演著重要角色。在中國,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重視黨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必然要求黨把加強自身治理擺在突出重要位置,否則就無法擔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職責使命。我們黨始終保持高度憂患意識,強調要持之以恆地加強政黨治理,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為主線,以制度治黨、思想建黨和理論強黨為支撐,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為根基,以正風肅紀嚴懲腐敗為有力抓手,全面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並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實踐証明,一系列管黨治黨舉措讓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所需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等得到極大提升。

及時改進政府治理。政府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主體力量,其自身的結構和能力水平既是檢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識,又是影響國家治理效能發揮的重要因素。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黨借鑒蘇聯模式,政府對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實施統一管理,這種政府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社會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社會結構的日趨多元,統一的計劃管理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現實的需要。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通過推動多輪政府機構改革以優化政府結構體系、改革創新行政審批制度以激發釋放行政效能、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並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推行依法治國以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等舉措,及時改進政府治理模式,較好地推動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著力優化社會治理。社會安定有序同時又充滿活力,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訴求。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社會既是主體也是客體。作為主體,社會是共同參與國家治理的重要依托力量﹔作為客體,社會是國家治理的重要領域。這就意味著要根據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和國家治理的內在需求,著力優化社會治理。1992年黨的十四大之后,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明確提出各級政府要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