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首頁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十九大專題報道

為了明天更美好

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十九大代表熱議生態文明建設

2017年10月22日05: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摘自十九大報告

五年前,壯麗山河畫卷徐徐展開,生態文明理念筆酣墨飽﹔五年后,美麗中國建設妙手丹青,下筆有神。

五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經形成﹔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國土空間開發得到整體謀劃﹔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優美的生態環境,正逐步滿足著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靠山要養山、靠水要養水”,人與自然要和諧共生

置身鬆濤陣陣的河北塞罕壩林場,很難想象這裡曾經大片荒原、黃沙漫天。

“看到塞罕壩的森林,真的隻能用震撼來形容。”看到綠色重回這片土地,河北省廊坊市委書記馮韶慧代表感慨萬分,“塞罕壩人創造了‘荒原變林海,沙漠變綠洲’的人間奇跡,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范例,更加堅定了我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信心。”

目前,塞罕壩有林地面積由林場建立前的24萬畝增加到目前的112萬畝,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森林覆蓋率由12%提高到80%。林木總蓄積量由33萬立方米增加到1012萬立方米,增長了30倍。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是全國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8倍。

“塞罕壩的例子告訴我們,不僅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還得‘靠山要養山、靠水要養水’,人與自然要和諧共生。”馮韶慧代表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到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產生活,再到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實現良性互動,生態文明建設正邁向更高層次,美麗中國新圖景日益清晰。

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國土綠化格局正發生深刻改變。

“曾經飛沙漫天,如今鳥語花香。”談起五年來的變化,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書記張兆民代表深有感觸。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平潭每到冬季都會飽受東北季風的困擾,海岸前沿風力更大,極易形成飛沙和流動沙丘。